清华机器人进上海做预诊 启迪之星打造高校前沿技术“第一接触点”打印
发布时间:2025-10-10来源:启迪控股
近日,《上观新闻》报道启迪之星高质量孵化器打造高校前沿技术“第一接触点”的相关典型案例,招引培育由清华大学自动化系主任张涛教授团队研发的一款轮式人形机器人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国家骨科医学中心进入试用阶段。医疗通用机器人进入医院的背后,是启迪之星(上海)高质量孵化器的积极作为。今年,这家源自清华创业园的孵化器已招引培育25家企业,主要集中在AI医疗、AI芯片、AI信息技术等领域,清华系项目占比近50%。张涛团队的创业项目就是其中之一,获得启迪之星投资后,他们在上海杨浦区创立了清瞰智能公司,将把具身智能机器人推广到国内众多医院。
上个月,上海六院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签署了项目启动备忘录,双方将通过资源整合与技术协同,共同推进人工智能医疗器械数据库建设及相关技术研发。与上海六院签约后,张涛感慨道:“没有启迪之星支持,我们的科研成果不可能这么快地进入国家骨科医学中心。”
去年12月,清华自动化系团队赴启迪之星(上海)孵化器参加路演活动,展示了医疗通用机器人成果。这家孵化器看好它的应用前景,希望张涛团队在上海创业。今年3月,清瞰智能公司在启迪之星(上海)注册成立,获得孵化器一期创投基金的天使轮投资。
启迪之星(上海)董事长韩威认为,建设高质量孵化器的一条重要途径,是与高校及其院系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打造高校前沿技术的“第一接触点”。启迪之星(上海)在这方面有先天优势,它既是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秘书处所在地,又地处杨浦,与复旦、同济等名校科研人员的合作很便捷。
近年来,这家高质量孵化器联合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电子工程系、机械工程系举办了科研成果路演、校友会年会、前沿技术沙龙等活动,已聚集30项以上有产业化前景的成果。它还孵化出多家复旦系企业,如复旦微电子学院周强博士创立的光羽芯辰,研发端侧AI芯片,成立仅一年就完成了数亿元融资。
建设高质量孵化器的另一条途径,是提升科技企业的商业化能力。今年8月,启迪之星启动“T-Xcale技术商业化训练营”,为科技企业创始人和高管讲解B端销售方法与管理体系。谈及举办训练营的初衷,启迪之星(上海)首席生态官袁骕说,她为很多初创科技企业介绍过大企业客户,但发现双方合作的效果往往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是走上创业道路的科研人员缺乏技术商业化能力,比如不懂B端销售方法论,不具备体系化商业思维。
除了训练营课程,启迪之星(上海)与销售辅导团队还为科技企业提供一对一辅导,通过“陪跑”帮企业解决问题、加速成长。“高质量孵化器要为企业提供深度孵化、超前孵化服务。我们推出的技术商业化训练营是一种深度孵化模式;与清华等高校科学家合作转化科研成果、创办企业,则是一种超前孵化模式。这两种孵化模式前后衔接,可以把前沿科技成果转化为有市场前景的产品。”袁骕的这番总结,道出了孵化器在全过程创新中的重要价值。